饶阳新闻>>饶阳图片新闻>>

12万亩葡萄的守护者——记饶阳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铁兵

2018-09-10 10:49:50 来源:衡水新闻网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饶阳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铁兵:12万亩葡萄的守护者。

饶阳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铁兵:12万亩葡萄的守护者。

25年如一日,他奔波在农业技术推广最前沿,就像“长”在了葡萄棚里,足迹踏遍了全县58万亩土地,也走进了群众心间。在他的带动推广下,饶阳县设施葡萄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,饶阳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葡萄生产基地。他就是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“守护者”——张铁兵。

张铁兵今年48 岁,是饶阳县蔬菜产业服务局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。黑黑的面庞、乱糟糟的头发、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,一身被太阳晒褪了色的衣服、一双布鞋、一辆旧自行车,勾勒出张铁兵朴素的形象。看上去比农民还“土气”的人,却是饶阳县葡萄种植户心中的“神”。

与设施葡萄结下不解之缘

1993 年,张铁兵从衡水农业学校林果专业毕业,被分配到大尹村镇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。刚上班不久,当年4 月就遇到了一场严重的倒春寒。露地葡萄刚刚发芽,就全被冻死了,葡萄减产40%,成熟期推迟10天,农民收入大幅减少。看着果农欲哭无泪的样子,张铁兵十分心痛,“我要是连这个问题也解决不了,还当什么农业技术员!”如何增加露地葡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,成了始终挂在他心头的一道难题。

经过仔细调查,张铁兵动了心思:能不能把葡萄也放在大棚里种植呢?当时,种植设施葡萄在全省没有先例,也没有资料可供查阅,只能靠他自己在实践中摸索。

想要种植大棚葡萄,建大棚的钱从哪儿来?张铁兵刚参加工作,手里没有积蓄,他想到了父母给准备好的、用于结婚的1 万元钱。把想法一说,就遭到了父母的断然反对:“不行!1 万元不是个小数目,不能让你扔在大棚里打水漂!”张铁兵坚定地说:“我就实验这一次,要是失败了,以后结婚就不跟家里要钱!”最终,父母拗不过张铁兵,让他打了欠条,预支了准备结婚的一万元钱。正在谈婚论嫁的对象也因此分了手。村里的其他村民得知他要搞实验,纷纷嘲笑他:“一年欢,二年蔫,三年一堆破竹杆……”可张铁兵认准的事,十头牛也拉不回来。

1994 年3 月,张铁兵在自家地里建起了1.2亩的葡萄大棚。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钻进大棚查看葡萄长势,再把管理事项逐一写在纸上,托付给父母;晚上下班后也要先进棚看看再回家。为了查看病虫害,他常常凌晨4 点起床,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葡萄棚里。第一年葡萄产量虽然不高,但由于品质较好,当年就收回了成本。看到儿子的实验取得了初步成功,父母也转变了态度,开始支持他。

第二年5 月,葡萄坐果了,看着一串串圆润硕大的果实,他打心眼里高兴。然而,就在张铁兵憧憬丰收的时候,意外出现了。“初次种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,结果棚内温度过高,葡萄得了气灼病,果实上有干疤,严重影响产量。”

但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三年的探索实验,张铁兵的设施葡萄种植大获成功。与此同时,大尹村镇高村的5 户村民找到张铁兵,愿意跟他一起种植设施葡萄。在他们的带动下,高村村民纷纷从设施蔬菜转型种植设施葡萄。到2000 年,高村的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达到几十亩,一上市就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。

葡萄棚里长出个“农业专家”

随着饶阳葡萄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,不断有农户向张铁兵咨询技术问题,他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。“搞农业技术不能闭门造车,要向专家学、向书本学,还要走到农户中间去,在实践中积累经验!”

经过张铁兵两年多的试验,2009 年6 月初,第一批运用多膜覆盖保温技术的葡萄提前20天上市,每公斤卖到了16 元,每亩地提高产值1万多元。看到两年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,看着果农脸上舒展的笑容,从不喝酒的张铁兵破天荒喝了两杯酒庆祝,“一下醉了两天,我也为农户醉一回!”

如今,大棚葡萄多膜覆盖保温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,为数以万计的农户送去增收的希望。

作为林果技术人员,他的目光不局限于设施葡萄。通过不断钻研学习,他先后引进了设施葡萄带叶休眠、化学破眠、水肥一体化等11项新技术成果和20 余种果树新品种,为饶阳县林果生产、果品无公害标准化高效栽培、设施葡萄新品种引进、病虫综合防治等做出了贡献。

东里满乡张各庄村的葡萄种植户尚文报说:“说句实话,从开始种葡萄到现在,村里换了三四个技术员。别人来讲半天课,最后都要落到卖化肥农药上。可张老师没私心,从来不推销东西,而且他的技术好,随叫随到,俺们就认他!在他的帮助下,俺们种棚户家家都有汽车了,可张老师还是天天骑辆自行车下乡,有时看着他满头大汗,也怪心疼的。”

农民致富增收的“守护神”

“张老师,俺是留楚乡王留吾村的,俺家的葡萄叶子打卷、黄尖,你能来看看不?”“张老师,葡萄叶片补钙什么时候补合适?”11 日一大早,张铁兵的手机就响个不停,好几个王留吾村的葡萄种植户打来电话咨询问题。“不去看看不放心啊。人误地一时,地误人一年,老百姓就指着这些葡萄过日子呢!”吃过早饭刚要出门,妻子叫住他:“咱娘打了好几次电话说想你,王留吾离咱家不远,中午回去看看吧!”他一边答应着一边骑上自行车,往王留吾村赶去。

进了葡萄棚,张铁兵被果农们团团围住,你一言我一语,向他请教种植问题,张铁兵耐心地一一解答。眼看过了中午12点,老母亲打了几次电话问他走到哪儿了,咋还不进家,张铁兵一边在葡萄棚里忙碌,一边说“快了快了,娘,您先吃饭吧……”

每提起家人,张铁兵却感到深深的愧疚。因为常年在外,家里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是妻子焦香君操持。说起他的“不顾家”,焦香君颇有“怨言”:“一进葡萄棚,他就像着了魔一样,八头牛也拉不回来。以前家里有辆摩托车,可他把买汽油的钱都拿去研究葡萄种植了,所以就只能骑自行车呗!”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给他打电话,第一句话常常是:“您在地里还是家里?”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:“女儿小时候有一次生病,发烧三天三夜,我忙着给农户讲课,也没顾得上去照顾她。”

家里的事帮不上忙,农民的需求他却一直放在心上。

2013 年春节刚过,接连几场大雪让王同岳乡多个村庄的设施葡萄不同程度受了冻害。农历正月初四晚上,正在休春节长假的张铁兵接到电话,第二天早上6 点多,不顾雪厚路滑,他已经推着自行车赶到了王同岳乡。一上午时间连续转了7 个村,直到下午1 点多,才顾得上喘口气。乡领导留他吃午饭,被张铁兵婉言谢绝了,他急着回去查阅资料,以便找到最有效的减灾方法。回家的路上,他不慎滑倒,右手腕骨折,打了一个多月的夹板。有人问起,他就轻描淡写地说一句:“不小心摔了一跤……”没人知道,他是在查看灾情的途中摔伤的。当年6 月,这几个村的葡萄按时上市,产量质量几乎没受影响,农民收入没受损失。

不是蹲在棚里查看葡萄长势,就是蹬着自行车行走在乡间小路上,平均每天要走五六个村,最多的时候一天接过179 个电话。张铁兵说:“老百姓管我叫‘张老师’,这是多高的荣誉啊,再苦再累心里也舒坦!”

张铁兵的微信,就像一个“农业技术学校”。微信好友绝大部分是种植户,4 个500 人的大群全加满了,还有40 多个小群,平均每天接到农户咨询近千条。为了让更多农户掌握种植技术,张铁兵和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了“技术微课堂”,每周六、周日晚8 点开始,在微信里讲解农业技术。

最近,他又有了一个新想法,想要当“技术网红”。“微信传播范围有限,也比较麻烦。我想利用直播平台,专门直播农业技术,群众有问题还能及时沟通,覆盖面就更大了……”

如今,全县12 万亩的设施葡萄种植,年产量24 万吨,年产值26 亿元。看到自己挑头种植的设施葡萄有了规模化发展,张铁兵高兴地合不拢嘴。

将希望的种子埋进泥土,用辛勤与智慧的汗水灌溉,必然会收获丰厚的果实。张铁兵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了家乡近千年来传统的粮棉更替种植方式,让农民在葡萄架上找到了致富金钥匙,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为民担当!崔玉玲文/图

责任编辑:翟一杉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